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9小说网 www.69xs.org,渤海边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题记:如果我们的作品都可能是过渡性的、速朽的话,那么我们不妨把我们的作品写成这个时代的一份记录而留给历史。这或许是我们的出路,也是我们最大的野心(贾平凹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

    2007年8月6日晚:散文是否还活着?

    辽宁省散文学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兴城举行创作研讨会。葫芦岛市委、宣传部、文联、作协等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钱福云致辞,欢迎来自全省各地的散文界的德高望重的前辈和同仁。这是一个文学的盛会,对于提升葫芦岛散文创作步入一个新的高度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周主席调侃道:三十几万葫芦岛人民,就选派了你一个人出席这样的盛会!

    我倍感惭愧。其实,被选派的还有齐明达、张宏杰等全国知名的作家。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聆听“大家”的散文创作体会,提升自己散文写作的品质。这是文联、作协领导对我的厚爱与鞭策。深知自己学识素养的浅薄,缺少大文化观的支撑。写作技巧上的不成熟犹如跚跚学步的幼儿,跌跌撞撞。选材、立意上的清浅如同一脉小溪,澄明见底,虽不乏清新温润,只不过是个小女人的低吟浅唱罢了,承担不起文以载道的大散文的庄严使命。

    这是一方人间仙境,滨海而建,大人物曾来此避暑,使其名声显赫。眺望,渤海无涯,鸥燕扶摇,惊涛拍岸,水天一色。俯瞰,松柏无际,葱茏逶迤,染绿身心。亲近,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找到了心灵栖息的乐园。小桥流水,睡莲皎洁,红锦漫游。海边漫步,曲径通幽,楼阁听潮。汉白玉的桌登,掩映于苍翠的树荫下,文友围坐,畅所欲言。

    学仁兄讲的零点会议,成为散文界的佳话掌故——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三五文友,散坐于海滩的礁石上,探讨文学发展的方向。后来,说到,诗歌死了,小说死了,戏剧死了,散文是否还活着?大家静默。只有那指尖上的烟火,随着呼吸,红光闪烁,忽明忽暗,若隐若现。

    涨潮了,风凉了,夜深了,时针指向了零点。大海无言。然而,一颗颗心扉洞开,似乎容纳了海的辽阔与深邃。意犹未尽,收获颇多,是任何一种大型会议都无法比拟的。

    听到这里,我憧憬着今晚也有这样一个零点会议,倾听“大家”的心语。闭上眼眸,想象着,海水满上了脚背,浑然不觉;海风浸透了衣衫,浑然不知;天幕沉入海底,浑然不晓,我们所有的情思都沉浸在历史的瀚海里,先秦散文是海的渊源,诸子百家汪洋恣肆,汉赋辞采华丽缤纷,魏晋风骨掷地有声

    那么当代的散文又该呈现什么样的风姿于世呢?

    2007年8-月7日晨:海上日出!

    你看过海上日出吗?我摇摇头。太遗憾了。没什么,明天,我早早起来看日出!

    躺在洁白的床上,伸出右臂,把厚重的窗帘拉开一条缝隙,呀!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啊!但见,一轮红彤彤的太阳,质地像是火山涌出的岩浆,红得通透,却没有耀眼的光芒,那浓重滴血的红色,有着流动的质感,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眼前。

    想象着那一半浸在海里,一半浮在天上的太阳,浪波涌动,载沉载浮,该是最美丽的景象。波涛像是为太阳贮存着输送着不竭的能量,忽地一下子,太阳挣脱了大海温柔的怀抱,横空出世,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刻啊!

    咳!错过了太阳喷薄而出的时刻,也就失去了看海上日出的意义了。我欲昏昏睡去。迷蒙中,总是心不甘情不愿,就这样错过了吗?情不自禁,又拉开了窗帘,那轮太阳真的挂在了天上,一抹黑云漂浮于它红艳艳的面颊前,仿佛神秘女子的面纱,随风飘曳。

    钢筋水泥的丛林,物欲横流,道德沦丧,文人缺钙;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羁绊着我们渴望自然的灵魂,禁锢着我们渴望自由的魂魄,太久,太久。遗憾。无奈。追悔。都无济于事。还是起床到松林里去散散步吧,吐出都市污浊的铜臭的废气,吸纳进碧绿的清新的空气,莫辜负这份松香四溢染绿了眼球的景色。我感觉到了这里的空气是有颜色的,大自然的颜色。跳下床,用力哗啦一声拉开窗帘,站在阳台上,见天光灰蒙蒙,像是鱼肚白的黎明时刻。

    猛然醒悟,刚才看到的那轮太阳,是在梦乡啊!我兴奋地奔向突兀在悬崖峭壁上的“望海亭”想着在那个有利的地势,尽情地饱览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沿着曲曲折折的鹅卵石小径,疾步奔去。迎面横眉上写着“听涛亭”(昨晚,听朋友说它叫望海亭),不觉心中掠过一丝失意。

    远望天际,苍茫的大海上不见那一轮诱人的太阳。难道还没有到日出的时刻?正在我疑惑之际,海面上忽然像是探照灯般投来一束明亮的光芒,海水瞬间被激活了,顿时荡漾起如碎金般的波浪。仰视,追溯着那柱光束的源头,原来是日上三杆了——太阳被漫天的薄云蒙住了脸,造成了黎明时的错觉。此刻,风吹云动,有了一丝罅隙,太阳的光照射到了海面上。

    亦真亦幻,似醒似梦,我辨不清了。周姐说:梦见海上日出,是个好兆头!

    2007年8月7日上午:散文的生命力在哪里?

    “辽宁省散文学会赴葫芦岛市采风暨散文创作研讨会”召开。

    韩庆春主席:省散文学会在我市的召开,是我市的偏得。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走三点,看一线,一个中心,五项工程,办好十件实事。打造青年作家群,构建和谐文联,为文学创作者搭建平台,服好务。

    周兴华主席提出:不朽与速朽——散文的生命力在哪里?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之一。回顾辽宁散文发展的历史,不可否认的是王充闾、古耜、文畅等大师,以深厚的学养,博大的胸襟,叩问千古的气魄,身体力行的垂范,为辽宁散文的兴盛起到了表率作用。

    著名女性散文家素素,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作了“乡土文化与地域文化及大散文观”的专题发言。有思想,有知识,有见地,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探询散文突围的路径。

    徐光荣会长呼吁:打造地域文化,重在评论辽宁的作家。充分利用散文学会、作家协会这个平台,请著名评论家“打包”推出,走出地域,走向全国!

    徐彻老先生建议:散文题材领域应该放大、宽泛,写历史。从长远角度看,散文作家应该向学者型靠拢。

    李学英主张: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上,在写作中成长。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需要坚实的文化支撑,今后要加强自身学习,继续关注女性散文的创作。

    王雪丽秘书长:盛赞葫芦岛市的官员有文化品格,祝愿辽宁散文学会更上一层楼。

    最后,周兴华主席作总结:长期以来,人们说,诗是青年人的,小说是中年人的,散文是老年人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呢?

    当下的写作,浮躁,浮浅。应该加强作者思想修养,注重学习,向经典学习——先秦散文,诸子百家等,都是短小精悍的典范文本。写好散文,作家应学者化。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有思想,有文化含金量。多读小说、诗歌、杂文,带来新鲜感受,尝试跨文体创作。

    周建新主席、蒋志杰主席,筹备组织了整个会议议程。最震撼心灵的是宁珍志主编的发言,一语中的。洋溢着文化精神和文化品质及人文关怀,是评奖的标准。行文质朴,没有技巧的技巧是大技巧。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就是进步,直抵心灵深处!

    当下散文写作离文学有多远?

    2007年8月7日上午:素素,小女人的大散文观!

    文学创作是寂寞的,持久的精神劳作(原来以为是一种精神愉悦,后来坚持下去就变成一种精神的苦役了)。要有跑马拉松似的耐力,身心甘于承受漫长的折磨,几十年如一日厮守着散文这一个文体,这是素素的创作体会。乡土情结是创作的最原始动力,是写作的母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上升到地域文化是可喜的质的飞跃。地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有生命力的(马秋芬谈小说创作如是说)!

    与时俱进。八十年代,由乡村到城市,融不进都市的滚滚红尘,找不到心灵的归属地,于是,对城市产生了陌生感,隔膜感。转身再看乡村,距离产生了美,倍感亲切与温暖。沉浸在回忆中,打捞出乡村的点点滴滴,恰似纯情的少女,羞涩地述说着初恋般的甜蜜、温婉、明丽的情致。散文女性作者如此,小说女性作者也是这样走过生命的华章的(孙慧芬讲小说创作体会如是说)。

    九十年代的知识女性,介于乡村与城市的边缘地带,彷徨,困惑,游离,找不到在场感。痛则思辨,上下求索,挣扎,转身,暗合了五十年代女性的焦灼、思索的历史背景。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哲学寻求突围的路径,文本有了思想的深度与高度。

    然而,又陷入了“小女人散文”、“唠叨文学”的批判中。阵痛催生,女性自觉地向地域文化寻求滋养与支撑。南有余秋雨,北有王充闾,竖起了一面大文化散文的旗帜,宏大的文化学养,拯救了贫血的女性散文、酒吧散文、小资散文。出现了大女人散文,摆脱了往昔的甜腻、顾影自怜、戚戚相惜的情感束缚,文本有了分娩的痛感。尤其是以张承志为代表的西部地域文化的崛起,促使迷惘中的女性作者转身,不再厮守女性散文的“小”

    到地域文化的历史中,追本溯源,张爱玲、萧红重现光彩。苏青、王安忆成为上海写作界的高山。仰望萧红的野性之美,迟子建深受影响。东北这块冻土,厚重,坚实,坚硬。机遇、命运,再次摆在了女性作者的面前。跋涉于茫茫林海雪原,仰望白山之巅高接蓝天,俯瞰黑水滔滔一泻万里。小女人敞开襟怀,融进东北作家群,整合全域理念,柔弱的身体有了强悍的依托。提升自己,进入现场,站在主人公的立场,视角有了地域性,情感有了归属性,以独特敏锐的感悟,审视东北文化在东北亚中的地位。

    梳理、比较文化上的异同,探究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根源。东北文化以土著文化为主流,包括辽西的红山文化、辽南的码头文化、辽东的满族文化,历史的长河大浪淘金,沉淀,变迁。因其具有冒险性、侵略性,入主中原后,中原文化被胡化,土著文化被汉化,冲突、交融,地域文化随着强权政治而上升为国家文化。

    移民文化,代表是锡伯族西迁新疆。继而,关中移民大量地涌入东北,二人转是移民者的歌谣,由乞食文化到地域文化,土著文化被消解、稀释。余秋雨的流放的土地,追溯了“流民文化”为当今写下了有求索价值的文学作品。东北文化在史书中却很少被记述,为今天的散文写作留有时空上的空白点——开掘素材,写出阅读文本,具有史诗般的意义。

    码头的修建,铁路的延展,为外来文化搭建了畅通无阻的途径。码头文化具有开放性、宽容性,是一种在野文化。大连人,身有体会,他们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出卖苦力,性情爽直,开朗奔放,热情好客。后来,殖民文化的侵入,带来了现代文化。探究外来文化,仍是一个写作的空间。

    写散文的人,要作学者——承担中国文化的责任。成长的过程是,由知道分子(了解文化史),到知识分子(研究文化史),再到学者(有独到的成果),这样的写作才有底气。大量阅读史书。挣脱出痛苦、徘徊、不满现状的窠臼,从历史的渊源中获益,文思不可遏止地奔涌而出,通透畅达,寻求创作的爆发期——这是最佳的写作状态。

    2007年8月7日下午:渤海边弄潮的悲壮!

    会议日程安排是游览兴城海滨公园和古城。午餐后,天公不做美,夏雨骤至。取消了集体活动,自由组合,爱干吗干吗。雪丽姐,身着泳装,在大厅等我,说是有游泳教练,相约渤海弄潮。

    我们一行七人,冒着淅沥的夏雨,身披洁白的宽敞的浴衣,迎风招展,衣袂翩翩。张开双臂,像一群展翅欲飞的海鸥,追逐嬉戏于渤海之滨。

    早上,海面上风平浪静,波澜不兴,一展如砥。我因拥衾自懒,梦中观看海上日出,不但错过了真实的海上日出景象,还错过了文友们自发的晨泳活动,叫悔不迭。为了追悔这份失落,放弃游览古城,积极响应渤海戏水。

    但观,三面山峦叠翠缠绵黑褐色海礁耸立如链似环,像巨人张开的臂膀那样环抱一水——名副其实的渤海湾里,渤海愠怒,风起浪涌,半米高的海浪无情地拍打着海岸,使我们无法靠近。然而,大海的魅力就在于此——越是拒绝,越是要靠近,越是要投入。

    静观潮涨潮落,还是看出了门道:当浪涛涌来,与海岸线对接的刹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最大,形成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犹如一个毁灭世界的热吻,把入海的人掀翻在浊浪中,不能站立,翻滚不已,有被海沙吞没的危险。

    当你随着退潮的海浪及时进入到三五米处的海里,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滚滚海浪,有了厚重的质感,敞开博大的胸怀,欢迎海之骄子。善游者借助海浪的起伏,畅游在波峰浪谷之间,忽上忽下,那份自由与欢畅的姿态,引人羡慕赞叹。

    我在海军出身的德铭教练的牵引下,尝试着跨越了海边的浊浪,走了进去。然而,当海水深及脖颈,脚下的虚空使我手足无措,惊慌不安。当海浪运足了气势奔涌而来的时刻,我顺势向海边游去,在接近海岸线的危险带前,赶紧爬起,以免被浊浪掀翻。

    后来,或许是力不从心,或许是疏忽大意,立脚不稳,被一个涌来的浊浪击倒。当魏丹大姐等人把我拉出危险地带时,我成了一个沙人,发髻被打散,鼻子、耳朵里都灌满了细沙。好在倒下的瞬间,神智是清醒的,没有慌乱,紧闭双眼,憋足了气息,侥幸脱离了危险。但是,膝盖处已经渗出淡红色的血水——在海浪击来的片刻,巨大的冲击力使我跪倒在大海面前,残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