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九小说网

六九小说网>边关兵王:从领娶罪女开始崛起 > 第454章 罪状(第1页)

第454章 罪状(第1页)

凌川缓缓打开那个锦盒,只见盒内衬着深紫色的绒布,一本巴掌大小的册子静静躺在其中,封皮是普通的牛皮纸,看上去毫不起眼。

他小心翼翼地将其取出,指尖触碰到书页时,竟不自觉地微微颤抖,尽管已经猜到里面的内容,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内心依旧不受控制地起伏。

翻开第一页,黄千浒三个字赫然映入眼帘,墨迹深沉,仿佛带着血痕。

下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位内阁首辅在构陷苏大将军一事中的种种作为,如何罗织罪名,如何串联。。。。。。

南行之路,始于一场无声的告别。

那日清晨,归语村的雾还未散尽,阿音已立于村口老槐树下。她手中捧着一束新采的蓝莲,花瓣上凝着霜露,像是昨夜星辰坠落人间。陈七背着铁铲走来时,脚步微顿。三年前他也是这样走出村子,肩头压着的是守碑人的宿命;如今再启程,背负的却是千万亡魂托付的灯火。

“你真的不跟我走?”他问,声音低得几乎被风雪吞没。

阿音摇头,指尖轻抚蓝莲花瓣:“我的耳朵属于这片土地。若我走了,谁来听那些埋在雪下的哭声?”

陈七沉默良久,终是解下腰间那只旧陶碗,放入她手中。“这是我在边关喝过的第一碗热汤。”他说,“后来每到一个村子,我都用它盛一碗汤留给后来的人。现在,我把它留给你。若有一天你想找我……顺着那一碗碗汤的方向走,就能看见我的脚印。”

阿音接过碗,轻轻点头。

没有拥抱,没有誓言,只有两道身影在晨光中静静对望。然后,陈七转身南行,踏进茫茫风雪。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最终融进天地之间,仿佛一粒沙投入无垠荒原。可就在他消失的刹那,阿音忽然听见??

不是亡魂的低语,而是活人的歌声。

那是一首极古老的调子,传自北境戍卒口中,讲的是少年离家、白发未归的故事。歌声飘渺,却字字清晰,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像就响在耳边。她知道,那是陈七在走远的路上,第一次开口歌唱。

她闭上眼,泪水滑落。

从此以后,每一夜,她都能听见这歌声穿越千山万水而来,伴着铁铲敲击冻土的声音,伴着驿站篝火熄灭的余烬,伴着某个陌生村庄里孩童念出《守心录》第一章的稚嫩嗓音。

而陈七,确实在一路前行。

他走过冰封的雁门关,那里曾有三千将士战死雪谷,尸骨至今未收。他在崖壁刻下他们的名字,点燃九十九盏油灯,唱完阿音教他的那支歌谣。当最后一盏灯燃起,空中竟浮现无数模糊身影,他们不言不语,只向他行了一个军礼,便随风而去。

他穿过干涸的河西走廊,遇见一群流民蜷缩在废弃烽燧之下。他们说朝廷早已不管这里,连税吏都十年未至。陈七默默放下粮袋,在墙上写下一行字:“此地有人记得。”第二日清晨,村民们发现墙上多了许多名字??全是历代在此殉职的驿使与守卒。有人开始烧纸祭拜,有人跪地痛哭。第三天,一位老妇牵着孙儿走到墙前,颤声念道:“爷爷,我们终于知道你死在哪里了。”

他翻越秦岭险道,在一处断桥边救下一个被山匪打伤的书生。那人怀里紧抱着一卷残破竹简,上面记着百年前一场冤案始末:一名县令因揭发贪官而全家被焚,唯有一子逃出生天,临终前将真相刻于石碑,却被后人磨去重刻功德。陈七连夜赶往原址,掘开三尺冻土,果然寻得半块残碑,其上依稀可见“清者蒙尘,忠魂难安”八字。他将其拓下,交予书生:“带回去,印成册子,发给读书人看。”

书生含泪叩首:“先生高义,敢问尊姓?”

“无名之人。”陈七摆手离去,“我只是个送信的。”

但他不知道,那一夜之后,南方士林悄然兴起一股“访碑潮”。年轻学子结伴出行,深入荒野古道,搜寻被遗忘的墓志铭文。他们不再只读圣贤书,也开始记录民间疾苦、冤狱旧案。有人为此遭官府打压,锒铛入狱,临刑前仍高呼:“我虽死,但真相不死!”

消息传至长安,朝堂震动。宰相怒斥此举“煽动民心,动摇国本”,下令严禁私访碑刻、禁传野史。可禁令越是严厉,民间抄录之风愈盛。更有大胆者将《守心录》片段绣于衣襟内衬,或将陈七所留书信刻成木牌悬于市集。百姓口耳相传:“有个背铁铲的男人,正在把死去的人一个个叫回来。”

与此同时,北方异象频现。

共名碑第九层开启后,其余八层竟陆续出现裂痕。某夜雷雨交加,第十层轰然洞开,浮现出新的铭文:

**“继火者阿音,坐镇归墟,通幽达冥,永守初心。”**

盲眼老妪再度睁目,望着南方喃喃:“原来钥匙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一个走出去,唤醒记忆;一个留下来,守护回声。”

她取出最后一件信物??一枚锈迹斑斑的铜铃,正是当年影阁召集令所用之物。此刻,铃身竟自发震颤,发出微弱鸣响。老妪苦笑:“你们还想挣扎?可人心已醒,执念再深,也挡不住一句‘我记得’。”

她将铜铃投入炉中,火焰腾起青色,久久不熄。

而在归语村,阿音每日清晨都会登上村后山坡,面向南方凝望。她看不见陈七的身影,但她能听见??听见他经过的每一个村庄升起的诵读声,听见孩子们齐声背诵《守心录》时的清亮童音,听见某位老人讲述祖辈战死边关往事时的哽咽。

她也开始做一件事:每当有人前来诉说亲人失踪、冤屈难申,她便取一片蓝莲叶,蘸血书写其名,埋入坟场深处。她说:“这不是祭祀,是回应。只要还有人愿意说出名字,亡者就不会真正消散。”

渐渐地,各地有人慕名而来。有的带来祖传残卷,有的携着破碎兵甲,有的只是捧着一封从未寄出的家书。他们在坟前焚香,流泪倾诉。而每当夜深人静,阿音便会坐在碑林中央,低声吟唱。她的歌声不再只为安抚怨灵,更成了一种召唤??唤回被时间掩埋的记忆,唤起沉睡已久的良知。

某夜,一名年迈老兵踉跄而至,浑身湿透,怀中紧紧抱着一块焦黑木牌。他跪倒在阿音面前,泣不成声:“我是沈知意部曲……当年地宫崩塌时,我侥幸逃生,却被俘十年,今日才逃出来。这牌子……是将军临终前交给我的,她说‘若有人还能听见,请替我告诉陈七??灯未灭,心未冷’。”

阿音接过木牌,指尖触到刻痕,瞬间如遭雷击。她看见了那一夜的地宫深处:沈知意身披冰甲,手持断剑,以身为盾挡住冥枢喷涌的黑雾。她回头望向陈七逃离的方向,嘴角带血,却笑了。然后,她将最后一丝灵力注入玉符,化作蓝光护住他的背影。

画面戛然而止。

阿音睁开眼,已是满脸泪水。她立刻提笔写下这段记忆,封入陶罐,托付给一名即将南下的商旅:“务必送到陈七手中。告诉他,沈姑娘没有背叛誓言,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