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信。”他苦笑,“直到看见晨站在讲台上,用那么平静的语气讲述那些黑暗岁月。我才明白,父亲说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人心中的光。而我们,亲手把它熄灭过。”
雨丝斜斜打在玻璃门上,模糊了外面的城市轮廓。
“你要听吗?”他终于转过身,看着她,“那卷磁带……我可以安排专业设备修复,也可以直接销毁。选择权在你。”
林知遥闭上眼。
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雪夜,疗养院走廊尽头的歌声穿透风雪而来,清冽如泉,却又带着无法言说的哀伤。那是母亲最后一次演唱《姐姐之歌》,也是ECHO系统首次完整捕捉到人类情感频率的时刻。随后,她被强行带走,实验升级,共感系统失控,无数孩子沦为数据傀儡……
而晨,正是在那场风暴中心诞生的L-7号实验体。
良久,她睁开眼:“我想听。但我有一个条件??必须由晨来决定是否播放。”
商景予点头:“我尊重这个决定。”
当晚,晨回到家,听完原委后,没有立刻回应。他只是默默拿出录音机,将三个人围坐在客厅的画面录了下来??林知遥泡茶的手势、商景予整理文件的侧影、他自己低头写字的呼吸声。
“这是新的开始。”他说,“不管磁带上是谁的声音,都不能再让它控制我们的生活。”
第二天,他们一同前往专业音频实验室。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取出那卷泛黄的磁带,接入净化设备。整个过程耗时六小时,期间晨一直守在监控屏前,眼睛一眨不眨。
当第一缕声音从扬声器中流出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不是歌声。
是一段对话。
年轻的母亲抱着襁褓中的晨,轻声说:“你看,他会笑了。医生说他感知不到情绪,可我觉得他在回应我。”
另一个女声(应是研究员)迟疑道:“林女士,您知道规定……情感互动可能干扰实验数据采集。”
“我知道。”母亲的声音坚定,“但我也知道,他是我的孩子。我不在乎你们的数据,我在乎他能不能听见我说‘我爱你’。”
短暂的沉默后,录音继续。
“如果有一天你们切断我和他的联系,请记住??我的最后一句‘我爱你’,一定会藏进一首歌里。你们可以修改系统,但改不了母爱的频率。”
接着,是一小段哼唱,正是《姐姐之歌》的前奏。
录音到这里戛然而止。
房间里静得能听见空气震动的嗡鸣。
林知遥泪流满面,却笑了。她蹲下身抱住晨:“妈妈早就告诉你了,她爱你。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你。”
晨靠在她肩上,声音很轻:“原来她早就知道会发生什么。可她还是选择了唱歌,而不是沉默。”
商景予站在窗边,背对着他们,肩膀微微颤抖。许久,他掏出手机,拨通助理电话:“通知法务部,启动对ECHO项目全部关联企业的追溯调查。无论牵涉多少人,我要让每一个签字批准人体实验的名字,都公之于众。”
一周后,“静默儿童基金”正式启动,首批援助覆盖国内十二个省份的三百余名幸存者。晨受邀成为首位青少年顾问,参与设计心理重建课程。他提出的第一个方案,是以声音日记代替传统治疗记录。“很多人说不出痛苦,但他们愿意录一段雨声、一段脚步声,或者一段没人听过的旋律。”他在提案会上说,“那就让他们用声音说话。”
与此同时,《听不见的孩子》正式发售,首周销量破百万。书中附赠的音频二维码,链接的是晨亲自录制的十段环境音??疗养院清晨的扫帚声、归音亭遗址的风铃残响、地铁站里陌生人咳嗽的节奏、医院走廊护士换班的脚步……每一段都配有他的解说:“这段声音里藏着一个人的疲惫”“这个频率让我想起阿遥做饭时锅铲碰撞的安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