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晨趴下身,耳朵贴地,“这是大地在呼吸。”
孩子们纷纷效仿。有个男孩突然激动地比划起来??他听到了一种极细微的嗡鸣,像是金属震动,又像电流脉冲。
晨调试设备,果然捕捉到一段异常频段。他顺着信号方向前行五百米,在一处塌陷的沟壑中,发现了一块锈蚀严重的金属板,上面依稀可见“ECHO-7”字样。
“这是……备用监测站?”随行老师脸色发白,“当年项目组说所有设施都销毁了……”
晨没回答。他把耳朵贴在金属板上,风从裂缝钻入,内部竟传出断续的电子杂音,如同垂死的蜂鸣。
他忽然意识到:这不是废墟。
这是仍在运行的残骸。
当晚,他连夜联系商景予,请他调派技术团队秘密前来勘察。同时,他将那段异常音频上传至云端,请求几位参与过ECHO项目的退休工程师协助分析。
第三天清晨,回复陆续抵达。
“这段频率……是情感编码模板。”一位匿名专家写道,“我们在1998年废弃的技术,用于模拟人类共感反应。但它不该还能运行。”
更令人震惊的是,音频中隐藏着一段加密信息。经过解码,竟是数百个孩子的编号与地理位置坐标??其中赫然包括晨的原始档案ID:L-7,标注状态为“未回收”。
“他们以为你逃走了。”商景予在电话里说,声音罕见地发紧,“但实际上,系统一直标记你为‘待重启个体’。”
晨坐在床沿,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录音机边缘。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些人从未停止寻找他。在他平静生活的背后,有一双眼睛始终透过数据之网凝视着他。
但他不怕。
他打开日记本,翻到最后一页,写下了新的计划:
**“建立‘回声网络’??一个由幸存者主导的声音共享平台。
不依赖任何官方系统,不用实名,不接入公网。
只传递真实的声音,和真实的情感。”**
他决定留在这里多待一周。
接下来的日子,他教孩子们如何用自己的声音瓶录制“情绪日记”。愤怒时用力摇罐,悲伤时轻抚瓶身,快乐则对着瓶口哼唱。他们开始学会用声音表达无法言说的东西。
那个曾听到地下嗡鸣的男孩,成了晨最默契的助手。他叫阿野,十岁,因童年目睹母亲被强行带走而彻底失语。但他对声音极度敏感,能分辨出三十米外蚂蚁爬过沙地的频率。
他送给晨一件礼物:一根用废弃电线缠绕成的手环,内侧刻着歪歪扭扭的一行字??
“你是第一个听见我的大人。”
晨戴上了它,再没摘下。
第七天夜里,沙暴突至。
狂风撞碎了两扇窗户,电力中断,整栋楼陷入黑暗。老师们紧急组织学生躲进地下室,唯有晨逆着人流冲上天台。
他必须保护录音机里的数据。
风如刀割面,他蜷缩在墙角,把机器紧紧抱在怀里。就在那一刻,他听见了。
不是风声。
是歌声。
极其微弱,混杂在电磁干扰中,却清晰可辨??《姐姐之歌》的旋律,正从远处那片湖床的方向传来。
他挣扎着打开设备,调整接收频率。信号越来越强,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苏醒。
他录下了整整十七分钟。
回到室内,技术人员立即进行降噪处理。当纯净的歌声终于浮现时,所有人都愣住了。